|
|
“不知道什么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傷......”受困于抑郁癥的詩人海涅在他的詩歌《羅蕾萊》中這樣寫道。也許這就是抑郁人群的切身感受。從新聞報道、身邊人的經歷,我們都可以拼湊出他們的畫像,輕則悶悶不樂,思維行動遲緩,重則可能連起床、行走、進食等簡單的動作都無法完成,甚至導致生命黯然終結,讓人一時頗有“抑郁猛于虎”之嘆。
當前,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中,心理健康風險位列第四,成為全球惡化最嚴重的十大風險之一。而據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數據顯示,中國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估計達到1.9億人,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輔導。然而,目前公立醫療機構心理診室開設數量和專業醫生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就讀心理學科專業的高校學生畢業后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數僅有6.51%。巨大的供需差催生心理咨詢行業飛速發展。
但在這股浪潮下,抨擊無良心理咨詢師精神控制、隱私威脅、惡意打壓、甚至致人死亡的聲音不絕于耳,一系列涉及心理咨詢不合規不合法的事件讓這個“新風口”蒙上陰影。
借助互聯網,心理健康咨詢的價格已經拉低到“地板價”。一些互聯網平臺上,許多店鋪將20分鐘的咨詢價格標注為9.9元,以此吸引客戶。
小趙是體驗者之一,通過語音電話與對方聊天后,付給對方30多元!案咧泻团笥逊质趾蠛茈y受,我聽說心理咨詢主要也是聽顧客說,我琢磨著說給誰聽不都一樣,只要不認識我的就行。雖然感覺專業性不強,但我說出來以后確實心情好多了。”小趙如是說。
此類在線上平臺經營的商家依靠低價獲客,主要瞄準經濟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和不舍得花錢的中老年人。這些商家幾乎不把控心理咨詢師的資質,為此會在宣傳頁面用小字注明“雖然不是心理咨詢行業從業者,但是人生經驗豐富”來打“擦邊球”。
如果對心理咨詢師資質和專業水平有一定要求,收費便會“水漲船高”。
小顧是一名大二學生,選擇線上問診一方面是因為她想要去做心理咨詢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支持,線上心理咨詢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價格的考慮。
“看小紅書推薦找的,對方自稱二級心理咨詢師,260塊50分鐘,比線下便宜很多!毙☆櫿f,“而且真的有用,我最嚴重的時候在暴飲暴食和什么都吃不下之間反復交替,夜深人靜時突然就會控制不住地哭,現在已經好很多了!
小趙和小顧的經歷并非孤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10.6%的成年人有抑郁風險,其中,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在18-24歲的人群中,24.1%有抑郁風險,顯著高于成年群體抑郁風險的平均值,有焦慮風險的大學生則接近半數,該比例達到45.3%。
好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尋求專業幫助,不再顧慮重重。然而市場供給尚未跟上,公立機構科室建制和相關配置到位需要較長周期,輕資產運營的私人心理咨詢機構與線上心理咨詢平臺迅速填補需求。
剔除2020和2021年客觀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數量平均增速達每年40% 以上。2021年9月,心理健康數字化服務平臺“好心情”完成2億元C輪融資,字節跳動領投。而昭陽健康、簡單心理、壹點靈等單筆融資金額也都達到或超過1億元。
通過不斷投資、并購,資本渴望通過全領域布局,打造垂直互聯網醫療“航母”。
資本入局,也讓從業者趨之若鶩,“考證”成為渴望進入心理咨詢行業“新人們”的敲門磚。
自2002年全國統一的職業鑒定考試正式開啟至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詢師的認證,在這15年里,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人大約在110萬人。不過當時已經有對心理咨詢執照制度的負面聲音。因為不少考生無法滿足報名條件所要求的實習時數、培訓時數、督導時數,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通過“代報名機構”報名的。
“北京需要考面試更難考,可以去只需要考筆試的省市考”“2012年前,什么都不會也可以花錢買到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等傳言大大削弱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公信力。
“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取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吐槽的聲音太多了,像培訓時數不夠,投機取巧之類的!毙睦碜稍儙熽惱蠋熣f。
如今大批從業者涌入,外加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認證放寬至相關機構自己認證,使得持證成本和含金量越來越低!俺枪ぷ魃嫌残砸幎,一般情況下,心理咨詢師證我們是不考的!毙睦韺W專業大三在讀生小藍透露。她表示現在獲取心理咨詢師證書的人太雜了,已經不能作為行業內一個合適的參考標準!癏R更看重的是你的案例,接待的患者人數,還有咨詢時長,比如帶我的老師,她的咨詢時長超過8000小時!
魚龍混雜 越咨詢越受困
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其培養過程和醫學臨床專業碩士類似,必須接受長期項目培訓,并不斷進行心理學知識更新!斑有一筆很大的支出是接受督導以自檢!毙睦碜稍儙熽惱蠋煴硎,“像督導每個小時的收費為1000元左右,一般來說,每負責5個案例就需要進行一次督導,從進入專業到能夠執業,要花去大約幾十萬,高成本投入也注定了心理咨詢收費不可能太低!
除了通過速成培養出大量 “半吊子”心理咨詢師,不少心理咨詢機構為了擴大營業規模、加速利潤獲得而選擇“一切向錢看”。北京某知名大型心理咨詢連鎖企業被曝出面試方式為求職者“直接上崗見咨詢者,誰能拖住咨詢者聊滿三個小時誰就能留下”。
相對市場占有率更低的中小心理咨詢機構,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采取各種手段吸引消費者,如低價策略、免費活動、夸大宣傳等。而為了降低運營成本,這些機構對于心理咨詢師資質審核和日常管理松散,加劇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此外,許多心理咨詢機構規定每次咨詢時長固定為兩小時,還會推出買十次咨詢服務送一次等看似帶有“優惠性質”的售賣形式。事實上,常規個案一次咨詢都在45-60分鐘,并且正規的心理咨詢都是單次付錢。此外,心理咨詢師并不能治療心理疾病也不能開藥,心理咨詢師只能進行評估,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才具有處方權。
除了使用各種營銷策略吸引并“套牢”咨詢者,心理咨詢服務出現對咨詢者“二次傷害”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MoMo是一個非專業的心理學愛好者,自考了中科院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有過應聘心理咨詢師助理的經歷!拔腋睦蠋煏炎稍冋叩那闆r當成八卦講給同事們聽,大家評頭論足,我覺得很不舒服,沒幾天就找了個理由辭職了。”MoMo表示,咨詢師哪怕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把他人病情當案例時,如果具有明顯指向性同樣是違反保密協議的。自此以后,他經常在網上勸有心理咨詢需求的網友們一定要去找正規的機構。
對于心理咨詢線上化的趨勢,著名學者、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鳳池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電話和網絡上進行咨詢無法達到足夠的深度移情,是沒有辦法做精神分析治療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個別人利用大眾對心理咨詢的不了解,把自己偽裝成專業人士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吳亦凡事件中,涉事寫手徐某被爆出長期在網上假冒心理咨詢師,專門搭訕受性侵女孩,博取受害人信任后騙取其資料,反手威脅受害人牟利。
“心理學專業課里,很多反面案例都會讓人覺得,控制一個精神脆弱的人遠比常人想象中更容易,所以如果心理咨詢行業缺乏嚴格的審核真的很恐怖!鼻笆鲈谧x生小藍如是說。
正因為心理學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這使得許多咨詢者很難判斷自己的利益是否被侵害了。MoMo表示,“對于非專業的人來說,要去判斷一個在你傾述時只會說‘我理解你’的人,到底是一個在認真對你形成通盤認識的好咨詢師,還是一個滿腦子都在想怎么讓你接著買課的騙子其實是很難的!
心理咨詢師陳老師表示:“去看心理咨詢卻反而遭到了傷害的情況確實很多。我們只能勸孩子們不要去相信那些心理咨詢相關的彈窗廣告,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去正規醫院!
正規心理咨詢師屢屢為無良商家的行為背鍋,說明國內心理科普和市場規范是缺位的。良莠不齊的質量,充滿誤解的大眾,被妖魔化的心理學知識,利用咨詢名義實行詐騙的偽咨詢師,這些都是橫亙在每一個心理從業者身前的大山。這不僅要求心理咨詢師個人做到持續精進,恪守信用,還需要行業本身不斷優化,教育和引導受眾。
政策加碼 醫療格局待解
在心理咨詢就診人數增加以及政策引導的大背景下,許多醫院增設了心理科或者神經心理科,開放心理咨詢門診。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全國公立精神衛生醫療服務機構有5936家,較2010年增長了205%。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精神衛生法(草案)》,此后精神心理相關的政策和意見逐年遞增。2021年出臺的心理治療納入醫保、開展學生抑郁癥篩查等文件均提及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
一些在健康理念、經濟水平、醫保定價、專業人才配備等方面具備較好基礎的地方已經開展探索:2016年,北京將34個社區心理咨詢室納入醫保,其中7個位于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內。心理咨詢服務根據心理咨詢師的職稱級別,1小時收費30元到60元;2018年5月,深圳市人社局發布《關于“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市場調節價醫療服務項目醫保支付標準的公示》,其中心理治療醫保支付標準根據醫務人員的職稱劃定三個等級,初級、中級和高級分別為單次120元、140元、160元,每次不少于30分鐘;2021年8月15日,廣東省醫保開始報銷心理治療項目,成為全國首個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的省份;2022年11月1日,江蘇省將50項心理治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執行的報銷標準與廣東省一致。
相比較公立醫院單次300元/30分鐘以內的價格,私立醫療機構的價格高昂得多,一些民營精神衛生診所心理治療的收費普遍在每30分鐘1000元以上。社會上許多私立機構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混淆,服務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患者需要承受經濟和疾病雙重負擔。目前對于社會大眾而言,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界限區分并不明晰,兩者的區別實際上主要體現在從業人員資質和服務對象的不同!昂芏嗳税阉鼈兏慊炝恕!毙∷{說,“心理咨詢的門檻相對較低,類似一個職業技能考試,機構或者個人開設咨詢工作室,解決健康及亞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而心理治療取證更為嚴格,必須是醫療專業背景,使用專業醫療器材來服務存在心理疾病的人群!
這一區別也成為心理咨詢能否納入醫保的爭議焦點。在2013年國家衛健委的《心理治療規范》中,對于心理治療的概念界定相對籠統模糊,缺乏操作性的具體標準。因此,廣東省將心理咨詢的屬性歸為“非疾病治療項目類”,不予醫保支付。從目前的政策導向上看,心理咨詢屬于公共服務而不是個人的醫療服務,無法劃入醫保范疇。
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層面對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防治工作日益重視: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要求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30%的兒童?漆t院、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2020年,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將青少年劃為抑郁癥防治重點人群,其他在列人群還包括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從業者;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達到9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比例達到60%。教育部門和醫療部門協作配合,在疾病預防、康復等環節形成合力。
小楊,考過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導游資格證、計算機二級等多項證書,目前正在備考全媒體運營師資格證,按照她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是一個“狂熱的考證愛好者”!叭绻ψ稍冋哓撠,擔子太重了。不過當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遇到心理困惑,確實可以用學過的知識調節一下情緒!
主動去學習心理學知識、參加心理咨詢或治療來保障心理健康,可以看作個體為自己心理健康負責。但我們也發現,個體的應對機制對減少壓力、紓解困擾的作用畢竟還是有限的,社區、學校、政策等層面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來保障心理健康,惠及大眾。
事實上,心理治療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重視預防,而非專注干預和善后,在這個層面,利益驅動的商業化可能無能為力。我們需要的是面向大眾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配套的支持政策,進行心理困擾去病恥感的宣傳,讓人們意識到有壓力反應是正常的,求助也是很好的自我關懷,不自亂陣腳,也不諱疾忌醫,有空間保有自己的隱私,也有渠道獲取社會的支持。
眼下心理咨詢行業尚不完善,亂象暗流涌動,但就像對待心理健康問題時該持有的態度一樣,被看見就是向好的第一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