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業概況1.1 心理健康服務定義及分類心理服務定義:➢狹義定義:指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主導來維護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活動;➢廣義定義:指利用一定的原則、手段和方法解決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問 ...
|
1 行業概況 1.1 心理健康服務定義及分類 心理服務定義: ➢狹義定義:指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主導來維護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活動; ➢廣義定義:指利用一定的原則、手段和方法解決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心理服務分類:按照心理健康服務對于服務提供者的專業程度要求分類,心理健康服務可以劃分為心理治療、心理咨詢以及泛心理健康服務三類。 1.2 心理健康服務產業鏈 心理健康服務行業上游主要為相關藥物研發生產機構、數字療法開發機構以及SaaS軟件開發機構,中游主要為各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有資質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組織、政府設置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學校企事業單位設置的心理援助部門,以及數字化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等,分別覆蓋終端患者按精神障礙程度對應的治療需求以及消費者按各自心理需求所對應的各類心理健康服務。 1.3 心理健康發展歷程 緩慢發展期:自1951年新中國第一所心理研宄機枃被批準設立后,心理學科逐步被納入教育體系,并于2000年被確定為國家一級學科,學科建設和人才儲備發展均較為緩慢。 初步探索期:2006年心理政策首次被寫進中央報告,心理健康進入國家規劃。隨者精神衛生法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審議通過,心理健康、精神障礙進入法律視野并受到國家戰略關注。 創新發展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醫護人員與居民的心理健康均受到政策關注,公眾的心理疾病自助性提高體驗新科技意愿增強。2021年,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正式設立,進行宣傳行業咨詢、提供教育培訓等,促進全面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體系不斷健全。 2 需求端 2.1.1 新冠疫情加劇全球焦慮及抑郁,影響或持續10-20年 疫情影響下,全球焦慮以及抑郁患病率顯著提升。根據柳葉刀數據,2020年全球抑郁癥和焦慮障礙病例分別增加了28%和26%。疫情期間,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睡眠障礙等問題;國內疫情期間,焦慮障礙12個月內患病率達到4.98%。疫情使得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以及投入顯著提升。 2.1.1 新冠疫情加劇全球焦慮及抑郁,影響或將長期存在 參考以往經驗,新冠疫情在心理層面影響或較為持久。根據《柳葉刀·精神病學》雜志,約有15%的SARS/MERS住院患者在離開醫院后的3年內遭受精神問題困擾。Ziyad Al-Aly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英國醫學雜志》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新冠組精神健康事件診斷或處方的風險增加60%。具體來看,新冠組發生焦慮癥的風險增加35%、抑郁癥的風險增加39%、壓力和適應障礙風險增加38%,使用抗抑郁藥的風險增加55%。中科院院士陸林表示,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至少持續二十年。 2.1.2 社會壓力加劇,引發心理問題 當下青年和低收入群體為抑郁和焦慮高風險人群。我國教育競爭激烈,學生群體壓力大。青少年群體長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分別有89%和77%的中學和高等學校在讀生感受到明顯的學業壓力。長期以來的“普職分流” 政策和對職業教育的普遍質疑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在宏觀經濟承壓的大環境下,我國就業競爭異常激烈,青年失業率約20%。根據研究發現,在成年人群中,18歲以下以及18-30歲人群/失業人群/低收入人群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 2.1.2 社會壓力加劇,引發心理問題 職場競爭激烈,工作壓力較大,加劇抑郁問題。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發現,工作時間變動(更少或更多的工作時間)會顯著增加抑郁的風險。其中,工作倦怠對抑郁風險的影響更為突出,嚴重工作倦怠的組別中,抑郁風險檢出率超過40%,遠高于存在工作倦怠但程度不嚴重的組別以及不存在工作倦怠的組別;ヂ摼W、文教等行業通常高度競爭、工作變化大,面臨重重的創新和變革壓力,從業者更可能因工作相關的挑戰而面臨心理問題。 2.1.3 親密關系缺失,導致心理問題 家人以及朋友的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線下人際互動頻率降低、關系疏離,城市年輕群體面臨較為強烈的友情缺失和人際淡漠問題,缺乏情感寄托,具有強烈的孤獨感。研究發現,當缺乏朋友支持的時候,抑郁風險檢出率(32.3%)遠高于平均水平(10.6%)。此外,良好的親密關系對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研究發現,未婚無對象群體的抑郁風險最高,抑郁風險檢出率(23.6%)遠高于已婚群體(5.7%)。 2.2 國家政策密集落地,推動心理健康服務市場 國家政策持續發力,心理健康服務重要性凸顯。心理健康是公共衛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健康中國戰略重要方向之一。近年來,在政策的驅動下,各界都在鼓勵和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精神心理健康行業愈發受到廣大創業者、投資者以及民眾的重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精神衛生工作涉及面愈發廣泛,敏感度也逐年攀升,精神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安全穩定、公眾幸福感等的關聯性日益凸顯,大眾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也持續走高。 2.3 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快速發展,潛力巨大 心理需求普遍存在,市場潛力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1年全球抑郁癥患者超過3.5億人,且目前抑郁癥患者人群還在快速增長中。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我國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焦慮風險檢出率為15.8%,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國內對心理疾病的干預仍不足,根據柳葉刀數據,國內抑郁癥患者的治療率僅為9.5%,相比于高收入國家(50%)差距極大。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估算,目前我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在2-3億,其中超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泛心理問題人數高達9500萬。隨著消費者對心理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在線泛心理健康服務平臺蓬勃發展,預計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將實現快速發展,沙利文預計,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04.1億元,2020-2025年CAGR為27%。 3 供給端 3.1 專業心理治療資源緊缺,供需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 國內醫院精神床位數/醫師數嚴重緊缺,距離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缺口。據國家衛計委數據,截至2021年中國醫院的精神病床位數為75.4萬張,2016-2021年床位數CAGR為15.4%,中國每十萬人精神病床位數為54張(Nature相關研究認為,每十萬人60張精神病床位被認為是最佳情況),2021年中國精神病醫院執業醫師僅為4.57萬人,執業助理醫師僅為5.14萬人,每十萬人精神病醫師僅為7人,與美國的12.7人,日本的11.9人仍有很大差距。中國的心理健康服務處于高速發展期,抑郁癥患者門診量每年增長20%,但目前國內80%的綜合醫院沒有精神科,供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長期存在。 3.2 心理咨詢及泛心理健康逐步受到認可,有望實現快速發展 在社會壓力普遍較大的情況下,未來心理咨詢及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將持續快速發展。專業心理治療資源緊缺,但心理咨詢與泛心理健康服務近年來逐漸受到社會認可,已經成為專業心理診療之外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而美國是1000人,差距甚遠,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我國泛心理服務行業尚處于發展階段,行業準入門檻較低,規范化管理還未成熟,除了心理咨詢專業人員之外,IT、互聯網、金融、快消房地產等行業人員面臨“35歲”職場危機,正逐步轉行進入心理咨詢行業。 3.3.1 瑜伽成為重要生活方式,按摩行業增長迅猛 瑜伽行業成為女性主流修身方法,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中國女性消費力崛起,帶動瑜伽風潮,超六成運動健身愛好者練習瑜伽,使其成為中國女性第二大運動,僅次于跑步。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20-2023年中國瑜伽市場規模CAGR為13%,未來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按摩行業增長強勁。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尋求身心健康的方法。按摩因其有效的放松和治療效果,受到了廣泛喜愛。最新市場研究報告預計,未來幾年按摩行業將以每年10%的增長率持續增長。 3.3.2 自然療法興起,芳香療法普及 自然療法無副作用,逐步興起。在美國,藥源性疾病已成為第五大主要疾病。西藥的毒副作用日漸明顯,人們對它的警惕日漸增強。自然療法作為一種新興治療方法,是指與化學藥物療法相對而言的,以取法自然,順應自然為特點的,使人們樹立一種自然觀,順應自然,采取自然的手段,恢復機體的自然機能,達到治療和康復的目的。 疫情影響下,消殺用品、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和健康領域的產品成為芳香產業新的增長點。“天然感”讓消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通過植物的抗菌性提升安全感。近年來,芳香療法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使越來越多人喜愛這種自然療法,并樂于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于健康養護和身心調理。 3.3.5 心理咨詢: 情緒/成長/家庭心理問題成為重大心理困擾議題 抑郁和焦慮是核心情緒問題,且相伴相生。根據2021年簡單心理平臺用戶心理評估隨機抽樣調查顯示,用戶最困擾的心理問題包括情緒問題(78.49%)、個人成長(59.93%)和原生家庭問題(55.56%);其中抑郁和焦慮是最凸顯的兩類情緒問題,在存在情緒問題的群體中,抑郁和焦慮群體占比分別高達54.52%和49.85%,且52.55%的人群同時擁有被抑郁和焦慮困擾。 3.3.6 風水行業備受關注,全球寺廟經濟規模擴大 社會壓力增加,催化風水/佛教市場發展。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豐富,風水行業逐漸受到關注,規模逐年增長。尤其在宏觀經濟不景氣時,人們更傾向于尋求精神慰藉。近年來,寺廟在年輕一代中影響力增強。面對社會壓力和情感問題,寺廟中的平和氛圍有助于緩解精神壓力,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其傳播更加廣泛便捷。隨著年輕一代求佛信仰的升溫,寺廟經濟也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4 數字心理健康服務 4.1 AI陪伴類產品加速落地,商業化可期 AI技術快速迭代,AI陪伴類應用涌現。隨著AI大模型能力快速提升,可以提供互動體驗/情感連接的AI應用興起,比如交流更具個性化/人格化/情感化的AI陪伴類產品Character AI、Talkie等,相比于傳統聊天機器人,AI陪伴類產品更能針對性地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和娛樂需求。伴隨技術逐步成熟,AI陪伴類產品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加速推動商業化進程。 4.2.1 VR治療優勢顯著,市場空間廣闊 VR治療具有多種優勢,解決了治療資源匱乏問題,具有較大增長潛力。VR技術使得遠程治療和自動化治療成為可能,從而彌補了心理健康治療資源的缺乏,根據Facts and Factors市場研究報告,全球VR醫療保健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27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409.8億美元,CAGR為34.89%。目前VR輔助治療最成熟的用途是治療焦慮癥,最成熟的治療方法是VR暴露療法(VRET)。VRET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參與者在模擬環境中被故意展示一個可怕的物體或引起焦慮的體驗,通過逐漸和反復接觸特定會觸發患者焦慮的模擬環境,使得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焦慮。 4.3.1 AI心理咨詢應用落地,提升咨詢效率 AI在心理咨詢方面應用主要有三種方式: ➢生成式對話練習:快速生成具有穩定個性、語言風格和交流話題的"人物"(聊天機器人),并邀請受訓練的輔導員去跟這個"人"交談,用以訓練其提問技巧。 ➢咨詢場景模擬與培訓:為心理咨詢師個人、企業、機構打造AI全鏈路服務,通過AI模擬各種心理咨詢場景,增強咨詢師實戰能力。 ➢來訪語音和情感分析:從聲音中識別和分析出說話者所表達的情感傾向,幫助心理醫生和專業人員更好地評估和分析患者的情感狀態,為治療和輔導提供依據。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