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轉得越來越快,心理咨詢的傳統大多是多次長療效的設置,8-10次基本是一個觀察單位,動不動數十次,甚至數百次也不罕見。但現今環境之下,特別想談一個概念: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的緣起與 ...
|
世界轉得越來越快,心理咨詢的傳統大多是多次長療效的設置,8-10次基本是一個觀察單位,動不動數十次,甚至數百次也不罕見。但現今環境之下,特別想談一個概念: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 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的緣起與概念 20多年前讀研期間跟隨導師張老師看專家門診,第一次接觸到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的概念,印象頗深。這是一個頭痛失眠門診,并非專門的心理治療設置,半天接診二三十名患者,其中不少人具有心理咨詢需求。所以有些患者會掛多個號以獲得更多門診時間,但無論如何交流時間還是很有限。所以當時我們學生們就覺得很困惑,怎么去應對患者的咨詢需求,怎么能夠去實現他們的咨詢目標。 張老師提出,一次性開放式心理咨詢是指在有限的咨詢時間內盡可能提供幫助,同時保持開放性態度,允許患者未來隨時返回咨詢。這種咨詢方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核心在于把握當下咨詢機會,同時保持對未來咨詢可能性的開放態度。該模式強調在短暫相遇中盡可能提供有效幫助,不預設患者是否會繼續咨詢,但始終保持咨詢機會的開放性。 當今社會對一次性心理咨詢的需求 當今快節奏生活中,人們更追求高效及時的解決方案,這使得一次性心理咨詢理念更具現實意義,F代社會人員流動性大,想法變化快,偶然的咨詢相遇可能成為重要契機。如果咨詢師能將每次相遇視為一次性機會認真對待,就能更好適應當前需求。這種咨詢方式期待在短暫相遇中激發思想火花,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正如徐志摩《偶然》一詩中所描述的相遇: “在黑夜的海上,你我偶然相遇/你沿著你的軌跡,我沿著我的航線/各自前行/你或許會記得那一剎那的光芒,或許你也會忘卻/但無論如何,那交會時的絢爛,已然銘刻在彼此的心間。” 同時,該方式對咨詢師的能力和意識提出較高要求。咨詢過程更是投入飽滿。目前心理咨詢尚未納入醫保范圍,適當收費對咨詢師工作又是必要的,但對不少來訪者而言難以承受長期咨詢費用,而他們確實存在精神痛苦和咨詢需求,這使得一次性咨詢更具現實可行性,一次性的理念就更切近當下的需求。 開放式心理咨詢延續的可能性 平衡而言,一次性咨詢不意味著終結,而是保持對未來咨詢的開放性。來訪者可能基于三種情況選擇繼續咨詢:一是確實有持續咨詢需求且條件允許;二是根據自身心理狀態在必要時選擇繼續;三是出于人格成長需求進行長期咨詢,這與弗洛伊德時代的精神分析模式相似,適合經濟條件較好且有深層改變需求的來訪者。 心理咨詢本質上是學習和改變的過程,改變可分為頓悟和漸悟兩種形式。真正的改變通常需要時間積累、現實探索互動和逐漸的修通領悟。很少在短期突然之間獲得頓悟的,當然我們期待頓悟,或者說最后悟到的那一刻,都是突然的涌現。 心理咨詢中改變的過程與心態 如上所述,心理咨詢中的改變更多是通過時間累積和現實互動逐步實現的修通過程,而非突然的頓悟。因此,對一次性開放式的心理咨詢來說,我覺得就是我們力圖用頓悟的心去面對無序不可控的人生歷程,夠努力,不刻意。 一次性開放性式心理咨詢的理念正是以這種既努力又不刻意的心態對待人生歷程中的每次相遇。該方式平衡了當下效果與未來可能性,既重視每次咨詢的質量,又保持繼續咨詢的開放性。咨詢師需要在這種張力中把握工作重點,既著力于當前咨詢效果,又不給來訪者設壓,同時對未來的改變和咨詢的繼續保持敞開。 |
請發表評論